4月27日,正值清华大学108周年校庆之际。由清华团队打造的国内第一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机器人乐队——墨甲,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实验室正式亮相。
由排鼓机器人“开阳”、竹笛机器人“玉衡”和箜篌机器人“瑶光”,为观众带来一场这是独具特色的机器人音乐舞台剧《墨甲幻音》,展现了科技与人文、艺术之间看似对立、实则交融的亲密关系。
中国味儿十足的机器人艺术全新尝试
“墨甲”作为首支中国风机器人乐队,融合了智能与交互技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姿态优雅的机器人形象到古色古香的舞台设计,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风元素。
玉衡、瑶光、开阳三位极具特色的机器人“乐师”以北斗七星中的三个星宿命名,分别演奏竹笛、箜篌、排鼓三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民族乐器。通过打击、吹奏、拨弦三种不同的演奏技法,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竹笛机器人 “玉衡”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墨甲机器人“玉衡”以清雅的笛声传递着如诗的中国山水和悠悠的古韵情怀。
箜篌机器人“瑶光”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凭《箜篌引》的这段描述令人神往,如今在墨甲机器人“瑶光”手中得以重现。
排鼓机器人“开阳”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鼓,是古代战场上提振士气的利器,也是君臣宴饮的伴奏助兴之物。墨甲机器人“开阳”展现了中国人的豪迈气魄和大国风范。
“墨甲”机器人“乐师”衣袂飘飘,各具风姿。伴随着弹奏而出的悠扬曲调,荷花、竹林、小鹿等动态形象纷纷呈现眼前。
当久违而熟悉的中国传统音乐激荡于耳边,与现代机器人艺术相得益彰的,是木器之美的原始体验。
国内一流团队,跨学科多元融合
“墨甲”中国风机器人乐队项目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联合发起,融合了智能与交互技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团队成员涵盖计算机、机械工程、造型雕塑、音乐作曲、历史文化等多元专业背景,展现艺术与技术的水乳交融。
“墨甲”机器人乐队与以呈现技术为目标的机器人相比,更加强调对艺术品质的追求。此次演出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米海鹏、王之纲分别担任制片人和导演,用艺术的形式让机器人乐队的表演更有温度。不断寻找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位置,让多元化的舞台元素趋于整体、和谐、统一。
机器人未来的更多可能
机器人艺术是近些年在国外逐渐兴起的全新艺术形态。不同于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机器人艺术更注重探究机器人和人,机器人和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看待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如何促进艺术与科技的进一步融合,是新时代的哲学命题。
中国的机器人艺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墨甲幻音》这一机器人舞台剧,首次将机器人演奏、中国民族器乐、多媒体舞台戏剧等技术与文化元素结合在一起。不仅在价值层面实现了中国风格原创,还在技术层面取得了人工智能、机器人、音乐科技、造型艺术的突破性进展,是对中国特色的机器人艺术的全新尝试。
“机器人有很多可能性,能够完成很多以前我们难以想象的事情。” 项目总负责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米海鹏表示,在本场演出中,团队希望让观众真正欣赏音乐和情感,不止于机器人技术本身,而是在造型、音乐、表演艺术和文化表现等方面共情,探讨“什么样的艺术传达可以真正打动人”。
目前,“墨甲”机器人乐队受邀参与清华大学新版海外宣传片的拍摄,并将于5月底登上中央电视台《机智过人》节目第三季的舞台。
未来这三位有温度的机器人乐手还可能会走出国门,用科技传递中国文化,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机器人乐队还会带来怎样精彩?让我们一起期待吧!